随着老龄化的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用药在零售市场比重逐渐变大,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中成药在零售市场的销售。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2019年突破110亿元,而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则跌破千亿。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在零售市场持续发光发热,品牌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TOP1宝座是否易主了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零售药店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不降反升!首次突破110亿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跌破千亿,同比下滑6.83%。主要因为中药注射剂医保受限等影响,注射剂占比下滑至55.17%。
而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继续攀升,2019年突破110亿元,增长率为0.97%。注射剂占的市场份额仅为1%左右,医保受限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丸剂、胶囊剂、片剂作为市场的主力,占比分别为43.55%、24.25%、22.36%。
从亚类情况来看,心血管疾病中成药2019年下滑了7.18%,销售额接近54.8亿元,市场占比下滑至49.73%;脑血管疾病中成药上涨9.99%,销售额突破50亿元,市场占比上升至45.96%;降脂中成药增速最高,达18.93%,销售额飙涨至4.4亿元;心脑血管疾病其他中成药轻微下滑了1.73%,保持在3000万元水平。
TOP20产品11个独家,安宫牛黄丸大卖24亿
随着老龄化时代不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需求开始向零售药店倾斜,也加速了该品类的销售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压力。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产品TOP20中11个为心血管疾病用药,其中9个是独家;8个脑血管疾病用药中1个是独家;降脂用药有1个,也是独家。
销售额超10亿的重磅产品有脑血管疾病用药安宫牛黄丸,2017年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亿元关口,最近几年的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2019年的销售额更超过了24亿元。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在国内肆虐,在疫情期间安宫牛黄丸进入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预计能刺激该产品在2020年迎来新高峰。
TOP20品牌“10升6降”,这个新上榜品牌飙涨30%
2018年TOP20品牌门槛为9401万元,2019年“起步价”升至过亿。2019年TOP20品牌合计销售额接近60亿元,有10个品牌的名次比2018年有上升,其中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的独家产品血脂康胶囊为新上榜,6个品牌名次有所下滑。
血脂康胶囊是绿叶集团旗下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的独家产品,属于降脂用中成药。2019年1月,绿叶集团与阿斯利康订立协议,授权阿斯利康在中国推广血脂康胶囊,双方同意血脂康胶囊于中国的销售在未来十年将保持双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中国治疗高血脂症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凭借阿斯利康深耕心血管业务领域多年的优势,利用其优质的学术推广能力、广泛覆盖的商业网络,进一步扩大血脂康胶囊在中国的可及,2019年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突破亿元,增长率为近年来最高,达30.26%。
在此次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正在商讨血脂康胶囊在美国、欧洲及新兴市场进一步进行战略合作的空间,期望借助阿斯利康在心血管治疗领域的资源优势,将血脂康胶囊加速推广至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目前,除了中国大陆以外,血脂康胶囊已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上市。
北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制药以及北京同仁堂科技制药同为北京同仁堂旗下公司,安宫牛黄丸2019年合计销售额为18亿元,同比增长35%,在众多竞争企业中,两家药企合计市场份额高达74.5%。2018年两家药企的安宫牛黄丸排名分别在第二、第三位,2019年均上升一个名词,直接占领了TOP1、TOP2。
2019年12月24日,据媒体消息,因原材料牛黄、麝香价格上涨明显,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双天然包金衣规格统一调价,由原价格560元/丸调至目前的780元/丸,涨幅达39%。加上一直以来同仁堂的品牌效应,预计2020年旗下的安宫牛黄丸销售有望量价齐升。
参松养心胶囊是以岭药业的独家产品,是公司布局心脑血管病领域的三大创新专利中药之一,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最近几年,该产品的销售额在逐年攀升,在中国城市零售药店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的品牌排名也是稳扎稳打,2019年排在TOP14,比2018年上升3个名次,是2019年名次提升最大的品牌。
结语
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仅有脑络舒宁颗粒6.1类新药获批临床,目前来看新药上市还需等待一段较长的时间,成熟品牌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将越发激烈,谁能抗压、谁能突围,我们继续观察。